都说现在的孩子“玻璃心”,一点磕碰就碎。玩具被抢,眼泪说来就来;比赛输了,小脸一垮扭头就走;老师稍微说重几句,回家能闷气半天。明明全家捧在手心,怎么反而越养越娇嫩?
真正的坚强,哪是天生的铠甲?分明是跌倒后膝盖上结的痂,碰撞后心里头长的茧。孩子的抗挫力和情商,书本教不会,道理讲不透。像学游泳,岸上比划得再像,不下水呛几口,永远是个旱鸭子。关键,在“练”。
带娃去哪儿练?两种场合,看似平常,却藏着磨砺心志的熔炉。
一、 输赢见真章的地方:赛场、兴趣班展示、哪怕家庭小竞赛
总赢的孩子,容易飘。总输的孩子,容易蔫。问题在哪儿?没尝过真实的输赢滋味。大人让着、哄着,那叫温室里的游戏。
朋友家儿子乐乐,以前是典型的“输不起”。下棋输了,哗啦掀翻棋盘;跑步没拿第一,能哭得惊天动地。后来朋友下了狠心,每周雷打不动带他去小区围棋角“找虐”。开头几回,乐乐输得惨不忍睹,回家路上眼圈红得像兔子。朋友没训斥,也没敷衍地说“没关系”,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一句:“今天这盘棋,中间那步你走得真险,差点就翻盘了。” 然后话锋一转,带着点期待:“明天咱换个路子试试?” 就这么着,几个月下来,乐乐变了。输了棋,小拳头一攥:“等着,下次我准赢!” 跑步没得第一,也能真心实意地给小伙伴鼓掌:“你跑得可真快!”
这里头藏着真章: 输过,才知道那滋味不过如此,拍拍土站起来就是;赢过,也见过更厉害的,才懂得山外有山,得意不能忘形;更明白坚持不是傻劲,是日积月累,每一步笨功夫都算数。
当爹妈的,能做点啥? 别光看热闹。孩子输了,别急着用“没关系”堵他的嘴。蹲下来,看着他的眼睛说:“妈妈瞧见你刚才那股拼劲了,真不赖!咱琢磨琢磨,下次哪儿还能更好?” 赢了,也别只夸“真棒”,点破那层窗户纸:“瞧见没?天天练那半小时,没白费吧?” 生活的道理,绘本里那些小故事也能当引子,帮孩子咂摸出点豁达的滋味。
二、 人堆里打滚的地方:家庭聚会、社区活动、陌生小店
不少孩子在家是“小霸王”,出门秒变“小鹌鹑”。或者遇到点冲突,除了哭闹撒泼,没别的招。根子在哪?见的人太少,经的事太浅。社交场上的弯弯绕,纸上谈兵学不来。
朋友家侄女妙妙,以前见生人就往妈妈裙子后头躲。后来她妈妈想了个招,每周带她去菜市场“历练”。让她自己挑水果,跟摊主讨价还价;碰见邻居,鼓励她主动问声好;公园里看到不认识的小朋友,教她鼓起勇气问一句:“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?” 就这么磕磕绊绊地练了半年,妙妙竟成了小区里有名的“小外交官”,有回还像模像样地调解别的小朋友吵架:“玩具轮流玩嘛,别打架呀!”
这人堆里滚一滚,滚出的是真本事: 学会看人脸色了——那个小朋友撅着嘴,是不是生气了?学会表达自己了——我不想把新玩具给你玩,怎么说不伤和气?学会处理突发状况了——排队被人插了队,该咋办?
爹妈这时该咋办? 推他一把。多创造点需要他“张嘴”的机会:去超市让他自己结账,迷路了让他去问路,吃饭让他自己点餐。孩子之间闹矛盾了,别急着当裁判,先让他自己试试灭火。等事过了,找个安静时候聊聊:“刚才小朋友抢你玩具,你吼了他,他啥表情?你觉得他咋想的?” 这么一点拨,换位思考的种子就埋下了。
几个容易踩的坑,千万绕着走:
“孩子还小,大了自然好”: 抗挫力是肌肉,不练只会萎缩,哪能等它自己长结实?
“放着我来”: 你替他挡掉所有风雨,他永远学不会自己撑伞。该摔的跤,得让他摔。
“你怎么这么笨/胆小”: 这话像冰锥,直接扎灭孩子尝试的那点勇气小火苗。
几个实在法子,马上能用:
小磕小碰是练兵场:孩子拼图卡住了,别急着上手帮忙。“试试转个方向?” 比直接替他拼好强百倍。
话要往心里说:把“你输了”换成“哎呀,就差一点点!”;把“别哭了”换成“哭完了,咱再想想辙?” 这话听着就熨帖。
爹妈先照照镜子:自己工作上遇到坎了,别藏着掖着,跟孩子念叨一句:“妈妈今天这事没弄好,有点懊恼,明天得更仔细点才行。” 孩子看在眼里,韧劲就学到心里了。
说到底,孩子的强大心智和高情商,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宝贝,是在泥里土里滚出来的本事。从今天起,把嘴边那句小心翼翼的“小心别摔着”,换成沉着有力的“摔了?没事,自己站起来!” 把冲口而出的“爸妈帮你”,换成带着信任的“你觉得,这事儿该怎么办?”
松开点手,让他们去碰壁,去经历。那层真正的铠甲,是在一次次自己爬起来、自己化解冲突的过程中,一锤一锤,从血肉里锻打出来的。
养孩子,有时像看一棵树苗顶着风雨长。最好的庇护,未必是密不透风的温室,而是允许它承受些风霜,相信它自己能把根扎得更深,把枝干长得更韧。每一次独自面对困境后挺直的小脊梁,都在无声宣告:看,我又比昨天强了一点。